-
MBA提前面試備考心得(嶺南學院)
-
我的報考意向是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除嶺院外不選擇參與其他商學院面試,故此篇心得主要以嶺院面試為主。
提前面試是MBA備考中非常關鍵的一環。提前面試與正常批面試相比,除了“提前”參加以外,更有兩個收益:
1) 有效期:面試成績有效期為兩年(目前中大嶺院、管院、華工均為兩年)。也就是說,如果聯考一次失利,還有彌補機會;
2) 分數線:面試通過后,商學院將直接以國家線錄取(而非高校自主劃線)。這意味著分數要求將降低十來分,考試壓力變小;
在明確了提前面試的意義之后,建議各位同學根據自身條件及意向,選擇目標高校并開始備考面試。
從我的角度出發,首先我考慮到的是定位(申請班別)。嶺院本年度共有五個批次的提前面試。第一批申請時,我尚未決定攻讀全日制班或是在職班,便先申請了在職,沒有通過;沮喪之余,反思自己,其實更適合全日制的學習,原因有三:
1) 職業發展:我的職業目標是HR-MBA-管理咨詢,雖然是同一職能,但也屬于轉行;而全日制MBA學習期間,豐富的項目機會有助于我積累咨詢經驗;
2) 學習深度:選擇MBA,對我個人而言是需要培養系統的管理思維,全面了解工商管理的各個模塊;因此,選擇全日制,可以讓我更深入地學習、思考、實踐;
3) 人脈積累:全日制MBA相對低齡,更多是處于職業快速發展期,并且有轉行意向的學生,屬于同一人群;
此后我便調整方向,第二批申請全日制班,有幸通過篩選,得到面試機會。
我的教育背景及目前工作均是HR,因此對面試技巧以及職業規劃方面的內容會較為熟悉,但即便如此我對高校提前面試的細節還是很陌生。要做到知己知彼,我認為自己需要通過輔導機構來獲悉學校的具體流程、要求及技巧。選擇華章,因為它是MBA考前輔導機構中的權威,事實也證明了華章的老師以及共同備考的戰友給到我許多有價值的信息,讓我少走了一些彎路。回顧歷程,受益匪淺,在此向后人分享。
高效地準備面試,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以嶺院為例:
提前面試的準備分為兩個階段:申請準備與面試準備。
一、 申請階段:
1、 個人簡歷修改是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大的問題。簡歷估計每個人都有,但首先要明確一個原則:求職簡歷不等同于MBA的申請簡歷。求職簡歷的閱讀者是內行(企業HR或直線部門的管理者);而MBA申請簡歷的閱讀者是外行(非本專業人員),這就需要我們調整簡歷中的敘述。個人總結出要點供參考:
1) STAR原則:簡歷最忌只寫職責。可以的話盡量列出與眾不同的點,例如任職期間通過何種方法促進了個人績效或組織績效的增長,或是舉出某一兩個項目,描述自己在過程中的亮點;
2) 關聯性:職業方向、教育背景、職業背景、個人特質最好是一脈相承的,否則斷裂處容易成為被提問點;
3) 術語與簡稱:可寫全稱盡量寫全稱,約定俗成的英文縮寫也是;
4) 數據:數據不應孤立呈現,建議體現相對值(同比/環比/排名);
其他技巧不再逐一展開,培訓時我們一共經歷了三輪以上的簡歷修改,老師也會針對每個人的情況提出建議。
2、 申請短文是第二個問題,撰寫與修改也是曲折的過程。短文要求為三選二加一,三選二的意思是從三道開放題選擇任意兩道作答,題目大意分別是“對嶺院MBA使命的理解”、“最喜歡的MBA課程或活動”、“突然放假的一天怎么安排”;加一的意思是最后會有一個機會,給考生填寫任何需要補充說明的信息。關于申請短文,無論是嶺院、華章的老師或我個人,觀點都是一致的:開放題沒有標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個人填寫思路如下:
1) 前兩道題,應體現你對嶺院的了解與理解。這種了解或理解并不是指你對它的使命、課程項目如數家珍,而是體現在你能用它做什么:
? 價值觀:你是否認同(使命/課程皆是);
? 現狀:你的素質是否與之匹配(你是否踐行過?);
? 未來:你的目標是否與之匹配(你需要它幫到你什么?);
2) 第三道題,我認為考察點可能是個人如何平衡生活、工作與學習。根據實際情況,系統地梳理回答即可。
3) 補充題目是出現最多可能性的,基本上寫什么的都有。據我了解,相當部分同學寫的是選擇嶺院的決心或其他未在上面寫完的內容補充。我個人的短文思路如下:
? 主題思想:我相信嶺院會選擇我;
? 思路:首先擺出自己的劣勢,一方面二本院校畢業,另一方面非管理職位;隨后用事實證明自己在學校、在職場中的努力;
? 總結:我的劣勢,可以轉換為優勢,背景不優秀,但我從不放棄努力;雖然我年輕,但這意味著彈性與發展空間;
總結起來,我想起嶺院MBA招生辦的李志明老師曾經強調過,學生不需要在短文中奉承學校亦或是MBA項目,這是沒有意義的。學校更想看到的是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觀點,以及從中表現出的氣質(嶺院精神)或潛質(職業經理人經理人或企業家精神)。也許這就是短文需要體現的內容吧。
二、 面試階段
1、 主題問答,相信是許多人頭痛的環節。現場抽簽感覺有點像拆炸彈,你永遠不知道剪到的是藍線還是紅線,是安全還是爆炸;前期備考又有點像買彩票,買了總覺得會中,卻往往不中。其實根據大多數同學經驗,主題問答耗時僅5分鐘左右,考官很少進行超過兩輪的追問,因此建議大家不需過度關注。
關于本環節的備考,輔導班、備考群上面都有很多資料,有興趣可以自己看。針對考題范圍備考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分析思維,并懂得使用技巧:
1) 考題范圍:似乎嶺院并不在意考生是否知曉考題,許多提前面試的問題在往年的題目集合中出現過,有些題目去年考,今年也考;而且,前三批面試中,我也聽說了不少問題是重復的。從這個角度看,實在想要準備的話,可以參考:
? 輔導班給出的題目范圍;
? 前面批次面試的考生(如果同一批更好,可能下一個就是你);
基本上,如果把這兩個渠道收集到的問題(尤其是同批次)都在腦海中準備一次的話,中獎率估計可以達到50%以上。
2) 分析思維:即論證方法。即使準備了充分的背景信息和分析材料,如果沒有加以組織,是很難呈現好的。如果你讀過《金字塔原理》,那起碼應該掌握三種基本呈現順序:
? 時間(步驟)順序,例如按“現狀-成因-趨勢或解決方案”順序分析;
? 結構(空間)順序,例如將問題加以區分為A/B/C等模塊;
? 程度(重要性)順序,例如“首要原因-次要原因-其他原因”;
為了更好地整理表達的框架,強烈建議各位畫思維導圖,記錄時間短,呈現起來也清晰。
3) 技巧:個人認為,主題問答中絕大部分問題在網絡上都會有較完整的分析,但如果只是單純當復讀機,把聽到的信息重復給考官,效果可能一般;而且因為這不是你的觀點,基本上經不起追問。我的建議是增加有說服力的論據。如果問題提及的是現象,那么應該回答現象的具體體現;如果問題提及的是觀點,那么可以闡述你在實踐中是如何支持或反對這個觀點的。
2、 個人面試,側重的是對工作經歷或職業規劃的考察。如果簡歷寫得好,基本上被提問的問題都會在設想范圍內,具體技巧如下:
1) 工作經歷:只有一個技巧,講故事。簡歷是為了呈現自己的工作態度、業績及發展歷程而設計的,如果其內容真實并準確,那你必然已經對其中的描述了如指掌,只剩下如何對考官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在這里,最好的方法是為你的所有職責或項目經歷準備相應的故事。現實案例是最直觀的,闡述眾多數據與專業名詞不如講一個生動的故事,一來引起考官興趣,二來增加說服力。網上有許多高頻問題的集合,自己可以拿過來練練手。
2) 職業規劃:關于職業規劃,我身邊大部分一同參加面試的考生都碰到相同的問題,即被考官質疑攻讀MBA的必要性(或為什么讀MBA)。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路,正如前面提及:
? 梳理過往履歷,體現職業履歷與職業目標的關聯性;
? 深入思考MBA可以帶給你什么,以及這對于你職業發展的作用;
? 適當舉例,證明自己在追求職業目標過程中所做的努力;
個人面試環節的考察內容,一方面我們較為熟悉,另一方面也更有發揮空間,所以其實沒有太多需要特別準備的地方。建議多做模擬,理清邏輯即可。
我的面試經歷比較特別。跟大多數人不同,我在主題問答上經歷了將近20分鐘,幾乎是辯論的過程,而個人面試環節反而僅花了不到15分鐘時間。
現在還清楚記得當天的經歷。抽題之后,我選擇了“理想的工作環境與工作單位”,沒有刻意去記憶另一個問題便開始作答。我從“員工角度-內部管治角度-社會責任角度”論述了我的看法,而因我所在公司是做房地產開發的,三位考官便以“地產開發商有無社會責任感”為主題,雙方從社會貢獻、房價、利潤率等角度進行了數次辯論;主題問答后,考官又圍繞“太年輕的考生應不應選擇MBA”為主題開始個人面試發問,我主要從“年輕應是優勢”出發,再交流了關于職業規劃的一些設想。后來眼見超時了,考官便結束面試。走出面試室的時候我也沒有十足把握,所幸后來還是通過了。
總結起來,面試還是有許多可以準備的地方,希望我的分享可以拋磚引玉,為后面申請的同學開拓思路;同時,心得畢竟是個人體會,許多地方大家應辨證看待,畢竟面試過程很難量化,沒有絕對的評價標準。事在人為,希望有意向的同學盡早申請,也祝你們一切順利,嶺南學院再見。
-
推薦閱讀您可能感興趣的課程

含 院校名錄+十年真題+面試寶典